韵是艺术的生命——读郑利平近作

作者(Author): 鲁慕迅 / 发表于《荣宝斋》(2004年第4期)     浏览人数(Views): 358

——鲁慕迅:湖北省美协副主席

    宋人黄庭坚曾有过十分精辟而又往往容易为人忽视的关于艺术的高论,这就是:“凡书画当观韵。”区区六个字,道尽艺术审美的特性和奥秘。

    什么是韵?自从南齐谢赫以“气韵生动”作为对绘画的最高要求以后,中国画论中对韵的论述和阐释多不胜举,但许多人对此都是感觉到、理会得,却并未说得十分 明白,因为韵本来就是一种只能靠感觉去把握的内心体验,而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并没有一个形色气质的量化标准。然而他之所以能为人们感觉到、理会得, 又说明它是一种由内心感情外化为物化形态的客观存在。

    我看到郑利平的画就立即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他是画韵而不是画形。这说明他对韵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并且善于通过笔墨去传达。这就是他的绘画的可贵之处和生命所在。
 
    他的画初看似蓬头粗服,不求形似,不假雕饰。正如倪云林题画所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什么是韵?什么是 气?什么是逸气?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韵就是生命的律动;气是这种律动给人的感觉;逸气是这种气发于内心的自由自然的状态。
 
    郑利平的画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而在其恣纵的笔墨间流动着内心的激情,生命的律动,并以此去叩击观赏者的心弦。虽然在他的笔下也画着梅兰、菊竹、松 树、牡丹,但那不过是“借”物抒情而已。他不是对花木“应物象形”,或“写照传神”,而仅是借以作为表现自我的媒介,所以那些花木都是由韵的音符所构成的 感情的符号,也就是所谓化客观为主观,化景物为情思。归根结底,意不在于物,而在于表现自我,表现作者感情中的世界。
 
    利平早年曾学过吴昌硕、黄宾虹,但他不像某些学习吴、黄者貌合神离,走进食古不化、泯灭自我的死胡同,而是离形得似,通过他们的艺术精神去领悟艺术生命的 实质,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吴昌硕曾说过:“老夫画气不画形。”这只是说他画的不是自然之形,而是跃动着生命节律——气韵的意中之形。利平正是在这一点上 真正认识了吴昌硕,学到了吴昌硕。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吴昌硕、黄宾虹对中国画的写意传统,特别是“写意”二字有了较深的理解。从他的画中不难看出,他的用 笔深厚有力,富于书法的韵味,当是直接得益于学习吴、黄;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把笔墨仅仅作为造形的手段,而是把笔墨作为感情的载体,充分发挥了笔 墨的表现功能,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笔墨抒发主观情意的追求。这也正是“写意”二字的真谛所在。
 
    意是主观的,它指的是思想、感情、人品、气质、个性;笔墨则是客观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基本的形式因素。但“写”字的含义不仅指作为形式因素的笔墨,而 是指作为感情载体的笔墨。作为形式因素的笔墨是可以凭功力达到的,而作为感情载体的笔墨,除了功力之外,更决定于主观的种种因素。利平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曾毕业于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是经济学博士,为人诚笃热情,感情丰富,对艺术有较深的感悟,艺术追求眼光高远,目的单纯,无功利性,一片真情挚爱,尽在 楮墨。但作为艺术的信徒,他是真挚而虔诚的。
 
     对主观感情的表现是艺术的首要功能,是艺术作品中最可宝贵的生命和灵魂。利平是感情型的画家,也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人画家修养,在这些方面有突出的表 现,他与学院派体系画家的审美追求及创作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注意到他在追求传统审美意趣及其笔墨表现形式过程中,奉行传统文人画家的“随机而出”,而 对形式美的某些因素存在一定的排斥。我认为形式美的因素是客观的、规律的,同样决定着艺术的成败高低。利平对于中国画艺术的首要语言——笔墨已有很深的理 解和相当的功力,可以驾驭自如,随心所欲。这是他的画之所以气韵生动的重要原因;如能更多地综合运用形式美的表达手法作为载体,则其作品将会达到一个更新 的境界。浅见如斯,不知利平以为如何?